左侧图片
中国盲人数字图书馆顶部图片
首页 新闻动态 电子图书 音乐欣赏 在线讲座 最新公告 读者指南 新书速递 机构介绍 网站导航
 
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>>在线讲座>>文津讲坛
*  
  在线讲座
 
正在播放视频文件
 
字体 】【 打印

讲座名称 清代海权意识与甲午战争之败

主讲人 何瑜

讲座地点 北京市西城区文津街7号

讲座时间 2014年8月9日

讲座类别 半殖民地、半封建社会(1840~1949年)

讲座时长 98分钟

关键词 甲午战争 清史

组织单位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

内容摘要:翻开中国近代史,我们不难发现,百余年里,中国先后遭到列强从海上入侵八十余次,入侵战舰一千八百余艘,入侵兵力将近五十万。如果我们做一个世界古代史的中外比较研究,得出的结论一定会与传统的观念有别,即在世界历史的任一阶段中,中国都不是世界上惟一的强国,更不是能统治世界、长盛不衰的大国。伴随着西方殖民者数百年不断的彼此撕杀和疯狂掠夺,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两个明显的结果,一是西方的海权观念不断强化,即“谁控制了海洋,谁就能统治世界”。二是他们的战船和火炮技术不断改进,因此海上的军事实力日渐增强。如果说,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中古时期,汪洋大海还是人类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,但到十六世纪,东西海路大开之后,原来的海洋天堑也就逐步变为了入侵者的通道。而反观中国,至封建社会末期的明清时期,朝野上下的海权观念仍几乎等于零。明清两朝所推行的中外朝贡贸易,其政治色彩远大于经济利益,就以著名的郑和下西洋为例,其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,以求得德被四海、万方来朝。清代不设远洋海军,只有近海和长江水师,主要是巡防江河、海口,缉捕海盗,兵制等同于内地的陆军。另外,中国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的长期征战,也造成中原统治集团以大海为屏障,“历代备边,多在西北”的战略格局,所以千百年来,即使中国的东南有万里海疆,也均是有海无军,有海无防。十七世纪中叶,即明清之际,历史本已进入了“世界性历史”的交往时代,但在西力大潮的冲击下,为维护封建王朝的根本利益,明清统治者的闭关自守政策却愈加强化。愈演愈烈的闭关自守政策,虽然在一定时期、一定程度上遏止了资本主义的侵略,但它却彻底阻断了中西文化的交往,错过了向西方学习的历史机会,最终拉大了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距离,形成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悲惨局面。作为封建的传统农业大国,中国既不具备发展近代海防的基础,也没有资本主义国家的的经济实力,能够长期供养一支近代化的海防和海军力量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,尤其是同治十三年(1874)日本侵台之后,清廷虽逐步加强海防,并在光绪十四(1888)年建成北洋海军,但这支近乎买来的表面上近代化的海军,其内里却充满了封建的陈规陋习,因它根本就不是中国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产物。加之清廷软弱腐败,战略战术、军制军纪、后勤保障各方面弊端百出。因此,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绝非偶然。

字体 】【 打印
 
右侧图片

版权所有: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Tel:(010)66580142 、66580176  国家图书馆Tel:(010)88544579
主办单位: 国家图书馆中国盲文出版社      ICP备案编号:京ICP备05022942号
网站管理及技术支持:| 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 无障碍技术支持:哈尔滨亿时代 IBM(中国)
本网站所刊登各种新闻﹑书籍和音视频资源,禁止下载使用。